找到相关内容747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

    苦中解脱出来。佛教中所说的苦,有很多种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谓之四苦,若加上怨憎会、爱别离、不得、五取蕴苦则谓之八苦。这些苦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遭遇到的。而人在社会生活中,常常不是一帆风顺,总会有...既见无为,安住正位,虚心静漠,宴寂恬怡。既无生死之畏,而有无为之乐。澹泊自足,无希无。孰肯蔽蔽以大乘为心乎?”(僧肇等注《注维摩诘所说经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,第140页)而王琦的注文亦是寻...

    李小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5758426.html
  • 以一身来担人间苦——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二

    所说的“苦”主要包括幻灭之苦、流言之苦、牺牲之苦以及虚妄之苦。  “人生即苦”、“一切皆苦”是佛教的基本教义,佛教所言之苦,除了生老病死之外,还有不得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以及五取蕴苦。由于佛教“一切...1926年间的《野草》形象地记录了他在精神世界的诸多悖论中挣扎生存的心路历程,在这里,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辩证思维及殉道精神给他的巨大影响。  佛学是一种特殊的思辩哲学,它对于宇宙人生的洞察、对人类理性的反省...

    哈迎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5758486.html
  • 解读小说《沧桑》中的佛教思想情怀

    三个神话般的人物的身上多了一些人情味。   通过我对五组苦难的生命群体的分析,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的生命苦难的阐释。在我看来:人生之中存在着“八苦”。即:“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恨苦、不得苦、五炽蕴苦。”这些都属于佛陀所说的“苦谛”。苦谛就是对于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做的判断,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苦。前四种苦是肉体的、生理的、自然的;后四种苦是精神的、心理的、社会的。人作为生命存在,...

    贾鹏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12858590.html
  • 感悟方立天先生

    此四苦之外,还有四苦,成为八苦。另外的四苦是爱别离、怨憎  会苦、不得苦、五阴盛苦。人生最难耐的是与所爱的人别离。文学作品中,悲莫悲兮生别  离,执手相看泪眼,写的便是爱别离之苦。不是冤家不聚头,...如饮醍醐,如坐春风。  方先生谈兴犹浓,我却不得不起身告辞。因为昨天他刚从美国回来,中午理应好好地休  息。我不忍打扰,遂去科研处交清了有关材料,于当天下午离开了北京。  今年五月底,接到中国社研院宗教所杨...

    吴 言 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259063.html
  • 藏文化特性论探(下)

    烦恼和痛苦是最关怀的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肉体的、生理上所遭受的苦;爱别离、怨憎恨、不得、五取蕴是精神的,心里上所遭受的苦。佛教的前四苦属于自然性的后四苦属于社会性的,这便是“苦谛”。“集谛”探讨苦的...生存环境的人类群体,不得不作最为独特的人文创造,也就使它的文化具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、最为巨大的创造性和殊胜性。如要完全说清楚它的独创自立性和神异殊胜性,那是要有所比较、有所参照的。  首先,与西方文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659067.html
  • 文珠法师著:相对集

    僧伽”译名“和合众”,是指出家人的团体生活,六和共处,精进办道,远离斗争。所以男性出家的人,固然称和尚,女性又何尝不可?同样,男的称僧人,女的谁说不得?正如男性具足戒的称比丘(意译乞士、怖魔、破恶),...从一时或前些时的现象,凡有此现象,必有彼现象,则此现象为彼现象之主因。但凡有此现象不一定有彼现象;而无此现象,势必无彼现象。所以此现象便成为彼现象的辅因。若不得,亦必假设以待证实。若不能证实,则付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5859541.html
  • 早期禅宗的楞伽禅要点

    “爱别离”、“不得”苦的回应修持[7]。讲修行先得交代修行的依据,这里就引出了禅宗实践的理论来源。也就是“理人”,也即是&...如楞伽、般若、华严、涅檠之类。其中的许多意象和语句,以后成为禅家语录公案的思想来源。例如《信心铭》这样的四言诗偈,开头就说:“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”其意思就是说,佛法者、体悟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1759557.html
  • 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

    五蕴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八正道”等为内容的人生佛教。“四谛”是指人生的四大真理,即苦、集、灭、道。“苦”指人生的本质是苦, 共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离别、不得、五阴盛八苦, 八苦与人生相始终,...立即变为现识。但《解深密经》只有七识, 还没有末那识, 但心外无法, 万法在心的主观唯心体系已立。再说《楞伽经》。《楞伽经》(LɑnkɑvɑtrɑSutrɑ) , 汉译有三种:刘宋那跋陀罗译, 名《...

    毛忠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5459637.html
  • 解读曼殊五部曲

    所以,逃禅也不容易啊!种种逃禅的特异方式,迫使我们返观人类自身的处境。忏尽情禅,空诸色相,为什么这样呢?佛经里已替我们作了很好注解,《涅槃经》上说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不得,...超然物外。由于曼殊大师在各方面都有出色成就,当时有不少人仰慕他之名,争相拉拢,但他不以物移,不以境迁,始终以教书卖文为生,不涉仕途,不闻达,所以人们爱以“清白”一词来形容他,而孙中山先生则以“率直”一语...

    达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3060364.html
  • 般若义理的探究

    病苦死苦,爱别离苦,怨憎会苦,不得苦,五盛阴苦。云何集圣谛?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,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。于中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,是名为习(集)。云何苦灭圣谛?谓众生实有爱内 六处,彼若解脱,不染不著...分别其概念。例如甜、咸、酸等,无法下具体之定义,不得不借其他事物分别其概念 。例如谓甜是糖的味道,咸是盐的味道,酸是醋的味道。令人借糖、盐、醋等事物,以显然其对甜、咸、酸之概念。  故知世间学术者,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5160387.html